天残雪尽小说“只要孩子想,我们可以投入一整节课去跟他玩橡皮泥、画画或者是吹泡泡,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其实我们在
“他得自己有一种想要做各种事情的冲动在里面,后面的事情才好办。前面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会做跟随、识别、回应。”
“跟随识别回应”,是暖星主动阶段中的初始操作,也是让家长放弃主导权的一个操作。这是一个门槛,但跨过了就有很多惊喜。
经过前四周“跟随识别回应”的操作,五周后,家齐已经发现了万万老师对自己自主权的尊重,能回应万万老师的互动了。
到第6周的时候,已经能够与万万老师有一来一往的回应。眼神里可以看出满满的情感——家齐的心逐渐被打开了,这说明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土地”。
比如下面的这一回合里,聊着聊着,家齐自顾自说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老师用挠痒痒等吸引他的注意,但是他“无动于衷”,一边说着自己想说的,一边不打招呼就断开了这场互动,显得不在一个频道。
“小朋友去维持互动的意识是非常弱的,交互两三个回合,往往就无预警地脱离互动状态了。还是以往的主动互动经验太有限了。”暖星创始人老秦分析。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结构,让孩子能够在这一结构形成的空间中与人一来一回地练习互动,找到互动的感觉。
这个结构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兴趣,以及能力为原点。发现这个原点,还是要借“跟随识别回应”这一“工具”。
识别孩子的意图:知道他想干什么。 识别孩子的情绪:他对当下的事情是否在意,是否需要继续或停止。 识别偏好:往往弥散在生活中以不同形式表现,好让我们建构高动机活动尝试清单。 识别认知:行为背后的能力,判断整体发展水平和后续活动设置的难度。
这些活动并不高大上,但是是孩子真心感兴趣的活动,找到与他形成互动的机会和空间。
万万老师经过以上跟随识别回应,在第七周时,找到了能够让家齐维持15分钟互动的游戏,到第八周时,出现了多个能够维持15分钟的游戏。
比如在这个小火车游戏中,老师帮助家齐递小火车,家齐把小火车放在站台上,不一会,火车就堆满了。
“在一来一往的固定回合中,小朋友要去观察老师什么时候把这个小火车拿过来,然后才能继续接下来的我喜欢的这个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参与的稳定性就开始慢慢地构建。”暖星机构校长李如老师说。
如果你看到家齐 能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互动后,家齐在其中自发地表演“哭泣”,并且对老师察言观色,就会知道 , 其实,在有前后语境的环境里,孩子才能够知道别人的情绪为何发生。
在玩垃圾车游戏的时候,老师觉得垃圾很多很脏,表现出了哭泣的表情后,要求家齐帮忙扔垃圾,家齐毫不犹豫默默地把“垃圾”倒掉了。真是太可爱了!
跟随是为了最终的不跟随,是为了最终让孩子意识到,你对面的这个人也有自己的“田地”和边界,想真正和人互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换位思考就是基本。
当孩子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知道别人的想法,为了能够让互动继续,会做出一些妥协,我们的目的就达成了。
“我们的目标是让他感受到互动当中,并不是由他唯我独尊的,是要考虑到他人感受的。”老秦“冷酷”地说。
这是本月初,暖星创始人老秦和上海暖星之家机构校长李如对机构里3个孩子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分析时,阐述的“跟随识别回应”在家齐身上体现的的3点作用。
本周五晚8:30,老秦将搭档北京暖星之家的校长丁晶晶,就近期北京暖星之家的真实个案进行分析,也将介绍更多暖星的操作思路,和孩子干预前后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