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血长歌暑假来临,当孩子们沉浸在网络世界时,诈骗分子的“黑手”早已伸向他们的零钱包、压岁钱甚至父母的银行卡!诈骗团伙利用“游戏皮肤免费送”“送明星艺人签名”“网络兼职”等话术,诱骗孩子操作家长手机转账。今天,重庆公安为您深度拆解近期高发骗局,用真实案例揭开“糖衣陷阱”,教您守护家庭财产安全!
游戏皮肤“免费领”?扫码秒变“提款机”!未成年人往往容易被“免费领取皮肤”“免费送皮肤”所吸引,骗子利用未成年人防骗意识不强、害怕被家长发现等弱点,通过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游戏社交平台(小红书、游戏公屏等)渠道实施诈骗,成功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
线岁的黄某某在父亲的陪同下到派出所报案称,其在手游中被一个男子添加微信问是否需要购买皮肤,之后下载了一个会议App。黄某某表示自己不要皮肤后,对方称自己楼下就是派出所要去报警抓黄某某,于是黄某某通过微信和支付宝转账的方式共转账对方10065.24元,随后对方让黄某某删掉微信跟支付宝聊天记录,几天后才发现被骗。
五年级学生小明在玩游戏时,屏幕上弹出一个“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广告。小明心动不已,按照广告提示添加了对方QQ。对方称只要完成一系列操作,就能免费获得限量版游戏皮肤。小明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瞒着家长先后转账5次,共计3000元。直到家长收到银行扣款短信,询问小明后才发现被骗。
针对未成年人,诈骗分子利用他们社会经验少、防范意识差、辨别能力差等弱势,冒充明星或后援团负责人,在互联网上广撒网,层层设陷,诱骗他们提供个人信息、账号密码,进行转账打款等诈骗。
某高二学生小周在明星话题社区浏览时,被一条“内部粉丝福利”的帖子吸引。加入所谓的官方粉丝群后,管理员声称需填写个人信息才能获取演唱会门票。随后,一个自称网络监察的账号发来私信,称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并发来伪造的法律文书和带有官方标识的视频。利用家长对法律的敬畏心理,骗子远程指导其亲属下载伪装成安全软件的App,分批次以“资金核查”“取保候审”等名义转走24万元。
张同学通过小红书搜索到代抢演唱会门票信息,通过私聊后向对方转账2000余元,被诈骗分子以转账失败为由,诱导下载陌生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后又转账操作损失数千元。
一些学生想利用假期做兼职赚取生活费,由于网络兼职操作简单,不要求学历,且不限制工作时间和地点,表面看起来是份不错的兼职工作。诈骗分子通过抖音、微信、QQ、网页、论坛等多种途径广泛发布暑期兼职刷单广告,利用学生急于赚钱的心理,诱导学生主动联系刷单。刚开始诈骗分子会快速小额返利,然而,当受害人垫资刷大单要求返利时,诈骗分子就会以刷连单、冻结等理由,继续诱导受害人垫资刷单,直到受害人发现自己被骗。
大学生秦某在网上找了一份暑期兼职工作,工作是“打字员”,联系她的人称只要在家打打字就能挣钱。最初,对方给秦某发送了一个链接,要求她下载名为OAOffice项目统计登记的软件。秦某一共在App内登记了29项,并且秦某先缴纳了一定的保证金,对方声称这是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资料的保密性。可结算工资时,对方并没有履行当初谈妥的4元一项的承诺,秦某只收到14.5元。对此,对方解释,公司按照员工等级发放工资,秦某目前等级较低,登记一项只能赚0.5元,要想尽快提高等级,还要做充值返利的任务。秦某在对方的诱导下充值51元,收到68元返利,然后又充了103元,却返利失败。对方称,要再充1500元才能返利。就在她犹豫时,接到了警方的劝阻电话,没有造成更大损失。
某高中学生小李在社交平台看到“零门槛兼职”广告,下载指定App后初期获得小额返利。骗子以“连单任务”要求持续投入,利用“系统对冲”“提现审核”等话术拖延资金返还。当小李要求提现时,对方以“单方面终止协议将面临法律追责”相威胁,最终骗取2万元。
线后马某无意中看到了一条赚外快的信息:需在某网络小说检查错别字,检查达到一定的数量就能拿到相对应的奖励。想在闲暇时赚点外快的马某瞬间心动了,立马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很快,对方给马某发来了私信,指导其操作。马某在对方的诱骗下,转账11703元。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骗局,学生及家长们还需警惕诈骗分子在网络上发布的“拨打电话”“帮忙取现”“收购租赁手机卡、银行卡、互联网账号”等虚假兼职、引流信息,切勿贪图小利、因小失大,成为诈骗“工具人”!
1.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尽量与孩子多沟通、多培养课外兴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
2.对孩子使用手机进行一定的约束,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方面的监督与教导,平时向孩子普及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
3.尽量不告诉孩子任何支付密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重要物品,不要将有支付功能的App设置为免密支付。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