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叫游戏设计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0 3:59:09 | 【字体:小 大】 |
硬汉的软糖编者按:由沈渝德、王波主编的《游戏动漫设计丛书》由九本专题图书组成。丛书选取了大量原创素材,精选成功的游戏动漫设计案例,介绍了相关的软件知识、设计概念以及整个动漫产业的工艺流程。图文并茂的实例展示,精心细致的操作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游戏产业的历史轨迹,利于读者掌握游戏设计表现技法、思维体系。丛书的写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全彩色印刷,装帧精美,适用于游戏与动漫等相关专业院校师生,也可为动漫专业人士和动漫爱好者提供参照。
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相关的技术领域和设计领域的蓬勃发展。数字游戏从边缘的位置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中心,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产业。手机终端的不断完善使得电子游戏也由从前的PC终端逐渐向移动终端拓展。移动终端和电子游戏相结合更是完善了受众的交互功能,增添了游戏的乐趣。VR技术也从另一方面丰富了用户的游戏体验,给第一人称游戏带来更真实的游戏反馈和游戏氛围。甚至可以这样说,数字游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个人电脑的发展。显卡、声卡、处理器等硬件设备都在游戏配置的要求下不断提升和进步。当下,职业游戏竞赛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电子竞技作为一个职业是很多人在过去无法想象的。
随着数字游戏产业的发展,消费群体日益增加,行业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游戏行业也需要一些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国内的很多游戏动漫设计者都是跟着电子娱乐产业的大潮,从其他领域转型过来的,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国内只有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了游戏设计专业,整体还处在摸索、完善阶段。针对国内游戏设计刚刚起步的现状,由沈渝德、王波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游戏动漫设计丛书》旨在推动游戏动漫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
这套丛书通过《游戏角色概念设计》《游戏场景概念设计》《游戏色彩基础》《角色动画设计》《游戏动漫CG插画设计与制作》《游戏动漫立体造型设计与制作》《3D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几个专题,从游戏与动漫概念到设计制作,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丛书选题强调专业性与规范性,逻辑性与准确性,云集了大批专业的学术顾问参与丛书编写。它的出版对于游戏动漫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读者能够对游戏动漫设计形成系统的认知,增强读者的设计能力和创作能力。
《游戏动漫设计丛书》装帧精美,彩页印刷让游戏动漫设计案例得到简洁、直观的呈现。众多背景知识的介绍,完善了我们对游戏与动漫的认知。丛书从游戏与动漫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打量游戏与动漫行业。例如,游戏产业可以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欧美和日本游戏产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欧美更专注于PC终端的游戏开发,而日本因国内游戏厅、掌机、家用主机长期流行,挤压了PC游戏市场。日本的街机文化一度风靡大陆。回忆陪伴一代人成长的任天堂游戏主机,我们就会感慨当游戏成为一种生活文化时拥有的强大生命。除此之外,从80年代就开始流行的日本角色扮演游戏《勇者斗恶龙系列》《最终幻想系列》《超级马里奥系列》等等一代接一代的推陈出新,凭借游戏的关联产品仍能创造巨大收益。虽然国内的游戏产业起步较晚,但也不乏优秀游戏作品。例如,广受玩家好评的《仙剑奇侠传系列》陆续进行了电视改编,赚足了眼球。精美的人物设计,跌宕的剧情设置,优秀的游戏界面设计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美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游戏世界的良好观感。随着游戏市场竞争的加剧,游戏产品同质化越来越凸显,游戏设计就成为游戏革新的必然手段。
电子游戏为人们提供娱乐并逐渐以文化内涵渗透进受众的日常生活,这个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游戏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日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鲜活的游戏形象甚至能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作为文化大国,中国从来不缺少审美元素和故事素材。国内游戏也确实在改善游戏制作技术,增加游戏剧情内涵。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更多优秀游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游戏动漫设计系列丛书》正是呼应了这个发展趋势,为更多的相关专业的师生与爱好者提供了进入这个行业或领域的钥匙与通道。
|
|
 栏目文章
|
|
|